不一樣的暑假作業:宅配關懷 真愛社使命必達
【記者張舒涵專題報導】根據學校的統計資料,名間國中720多名學生中,單親109名,新移民34名,隔代教養8名,家庭狀況頗多。名間國中輔導組長曾慧珊表示,不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,國中開始打工,受雇於附近農地,多從事種茶或採收香蕉等工作,辛苦一天下來,僅賺3、4百元。
曾慧珊表示,鄉下孩子很能接受勞力密集的工作,比都市孩子更堅強,更有韌性。許多學生的父母赴外地工作,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環境中,這些孩子特別喜歡上網、玩手機或看電視,藉由媒體和網路參與「另一個世界」。
曾慧珊發現,這地區學生的「自我效能感」普遍不高,缺乏自信心,對生涯發展也沒有太大的理想,需要更多文化刺激與激勵。2010年政大真愛社暑期服務計畫,命名為「真愛宅急便」,真愛社服務隊前往教育資源匱乏之處,為兒少在問題產生之前注射「預防針」,從價值觀建立,真心關懷他們的困境,將愛「限時專送、宅配到府」,送到需要關懷的兒少心中。
志工帶領同學齊聚穿堂,跳營歌「愛很大」,孩子們喜愛跳舞,努力學動作,很快就熟記舞步。(圖/林郁倫 文/張舒涵)
國中生分享「我是誰」
今年剛上國一的許庭軒對「我是誰」的自我形象探討最有興趣,課程中,她學習認清自我價值,發現自己不知道的優缺點,得知自己其實是一個細心的人,透過跟隊輔聊天,懂得更多長大以後的社會現實,對未來生涯規劃更有想法。
許庭軒提到,當教授帶領全校同學承諾「我某某某,從此要善用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,不再過渾渾噩噩的日子,要成為一個為自己負責的人」。那一刻,她內心很震撼,確信自己要以「不浪費時間」為目標開創人生。名間國中學生簡弘岳表示,他從未跟那麼多人一起跳舞,在課程影片中,看到打架鬧事的劇情,讓他想到自己從前也常這樣做,反省自己,以後不要再衝動行事。
服務隊不但輔導了孩子,更讓大學生成長。政治大學法律系的郭映彤表示,進行課程教導時,看著孩子就像照鏡子一樣,讓她更清楚自己的自我形象,原本缺乏自信的她,藉由鼓勵孩子,間接強化了對自己的信心。
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、真愛社社長李孟儒連續3年暑假都奉獻給服務隊,藉由參與帶隊,當身旁朋友面臨困境時,他更能敏銳的感受到朋友的需求,有效給予協助。身為阿美族原住民的他,回到部落時,常常呼朋引伴,召集一群孩子聽他講故事、關心他們的生活概況,強化孩子對原鄉的認同感,價值觀也有了轉變。
隊輔向孩子學習
營隊結束前,特別安排野餐時間,讓孩子可以跟隊輔聊一聊、抱一抱。恆春孩子喜歡找隊輔玩比腕力的遊戲。(圖/林郁倫 文/張舒涵)
台灣教育的盲點
東吳大學數學系的林冠廷認為,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中,父母對孩子期許甚深,很多小孩不知不覺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喜好,甚至連自己的好表現,都認為是應該的,久而久之,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。
林冠廷記得,從前進入輔導室時,總覺得氣氛嚴肅,讓人無法卸下心防。他盼望校園輔導機制要多改善,讓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大方走進去,而非畏畏縮縮,願學校能打造一個可以像朋友互動般,輕鬆談心的輔導園地。
7年來的帶隊經驗,真愛社指導教師錢玉芬發現,台灣教育太重視智育,不注重人格整體性,孩子的未來並不能單憑成績就決定是否幸福快樂。她建議,在教育體制上可以排入品德教育、心靈輔導的相關課程,培養孩子健全的身心發展。
她說,服務隊活動結束後,會紀錄特殊學生的狀況,將關懷名單轉交給校方,情況嚴重者,請當地教會持續協助孩子生活狀況。政大真愛社活動目前會與台大、台北大學進行跨校合作,希望未來能走向「種子社團」,替其他大學培訓人員,讓每支服務隊能選擇固定的偏遠地區,為當地學童進行長期服務的計劃。
讓愛循環不止歇
林冠廷今年第3次帶隊,他認為,政大服務隊最特別地方在於不以玩樂為主,結束後不會心靈空虛。這幾年參與帶隊,他也面臨不同人生階段,包括升學、愛情問題,藉由服務隊重新沉澱,往往意外得到了另一種心靈成長。最明顯的收穫是,從小朋友直爽開朗的特質學會了「如何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愛」。
今年真愛社出隊服務期間,教室裡出現了幾張熟悉的臉孔,幾位來當「小志工」的高年級同學,幫忙管理秩序、協助學弟妹寫學習單。隊輔驚訝地認出,他們是去年參加營隊的孩子,他們興奮地與隊輔相認,聊起去年發生的趣事。一年不見了,他們長高了許多,也成長了不少,孩子還俏皮地用廣東話告訴隊輔:「我好想念你。」
營隊結束前,孩子與隊輔在校園上開心的野餐,邊遊戲,邊談心,珍惜最後相處的時光。(圖/林郁倫 文/張舒涵)